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2-03-11
2007年我开始进入律师事务所执业,直到2015年底离开原来的律师事务所,与几个好友合伙开设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这十余年来,我没有尝试着转到其他律所执业。在这十余年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挫折,很多困惑,当然也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和尝试。
一个人执业的问题,团队合作的问题,律所建设发展的问题......
什么是律所文化
一路走来,随着执业年限的增加,执业经历的丰富,对律师职业和律师事务所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的关注我包括我周围同龄律师遇到这些问题、困惑背后的东西:例如环境的融入,心理的认同,发展的连结...这些是什么?这些就是律所文化。
所谓的律所文化,抛开那些高大上的学理解释,个人认为,就是律师事务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惯、认同、风格、心理等不以成型成文的载体呈现出来的心理素质,内心确认。 就如我们经常在同行聊天中会说到:今天开庭遇到了某某律师,开庭风格很冲,一看就像某某律所出来的,过去看看公函,就是这个律所的。类似这样通过呈现在外的庭审风格来判断律师的执业机构,就是律所文化的体现。 80/90后青年律师的特点 随着近十余年司法考试的火爆,大量的80/90后青年涌入律师行业,甚至在很多地区、很多律所,80/90后律师已经成为律师行业和律师事务所的骨干和主力力量,80/90后律师力量的大量涌入,深刻地改变着律师行业,改变着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执业环境、发展环境。 以我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为例:17名执业律师,6名实习律师,以上23人80后14人,90后8人,76后1人。80/90后律师成为律所完全依赖的主力。 更多80/90后律师的加入,为律所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绵延不断发展的后劲,同时也因为个体性格、成长等方面的差异,在律所和律师成长、发展、融入的过程中,偶有小曲折,时有细波浪,磕磕绊绊是常有之事。 如何构筑一个更易被大多数80/90后律师接受和融入的文化体系,使得他们能更好的与律所共同发展,是我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面临和思考实践的问题。 我眼中80/90后青年律师的特点什么?作为一名80后律师和律所经营者,在执业过程中接触大量跟我同龄和比我年轻的青年律师,并与许多80/90后律师进行过深入深刻的交流。 个人认为,特别是在中西部三线城市以下地域,相较于前辈律师们, 80/90后律师有更宽阔的视野,更高度的视角,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易接触接近现代化 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对目前汹涌而来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生活生产方式,更加紧密和轻 松的理解、接受、融入、适应这个新时代。同时,80/90后律师有更民主平等的意识, 更加开放分享的心态。 以上几点仅是以我个人角度去看和理解80/90后律师的特点,这都是优点的部分。 当然,任何一面镜子都是两个面的,所有的人也一样。性格特点无所谓对错,但遇到不同的事情,自然也会映射出不同的问题。80/90后律师也一样,以上特点让他们不迷信权威,不喜欢规则,更讨厌和拒绝所谓的经验,更反感居高临下和师徒式的交流和教导,敢于怀疑和挑战一切他们认为不合理的一切,也更缺乏对新单位的忠诚度和融合感,容易跳槽。 80/90后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 从律师事务所的角度出发,随着越来越多的80/90后律师加入,更多的80/90后律师成为律所的主力和骨干。他们的加入不仅是改变了律所的业态,在他们加入融入律所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的改变着律所的文化。 那么,对于当下的律师事务所来说,最深刻的思考题是什么: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来迎接、吸引、融合80/90后律师到来? 个人认为,律所文化最核心的一个点:归属感和平等感。只有这点才能进而实现律师与律所的双发展,双进步,双赢。 在这样的律所文化熏陶下,一个组织能认同成员的存在价值、为成员提供成长环境,律所开展的所有相关活动,都以成员的价值理念为准,发挥成员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成员都成为主人翁,将形成良好的律所文化,进而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律师和律所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 基于以上认识,个人认为,一个80/90后律师事务所应当存在以下三种文化: 1.平等交流和开放沟通的文化 每一个人以更平和的身份心态加入律所的交流沟通中,开诚布公的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诉求,在表达与交流中寻求平衡和妥协。 2.学习的文化 每个人都可以做老师,每个人都可以做发布,每个人都可以做演讲和讲课,每个人都以最开放的心态分享自己的技术观点,最尊谦的态度学习吸收他人的养分,无保留的技术辩论与对抗,去掉庸俗的批评与指导。 3.团队合作的文化 形成包容的心态和合作的习惯,在学习中合作,在案件中合作,在生活中合作。律所提倡、制度引领每个不同的律师之间形成不同形态的合作,形成文化,团队文化。 文化是不以物质载体存在的精神和灵魂,但文化的建设提炼和形成都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以何种物质载体建设文化,提炼文化,是本文论题的最后落脚点。以我个人实践和思考出发,仅有以下几点建议。 a.律所管理架构的设置 应当有一个类似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常设或非常设机构的存在。该机构以入所时间或年龄为节点,吸引各个年龄小段和入所时间的80/90后律师。 以类似机构或机制为平台,定期开展对话交流,提出意见建议,发现隐藏的利益诉求。然后是充分发挥80/90后律师的参与热情,将律所公共福利和公共事务分摊负责,例如文体活动组织,福利置办发放等事务放手青年律师参与负责。 b.学习培训体制的构建 过于程序化和干巴的法条学习对于律师来说形式大于实质,浪费大于投入。以请大师的方式引入社会各类高端人士来所教课交流是个人认为最能迎合适应80/90后律师胃口的方式,论题开放,既开阔眼界也学习知识;制度化的安排人人当老师轮流教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其意义在于启发每个人的思考,发动每个人的热情,体现每个人的价值。然后就是走出去的问题,实体的参访交流因目前已经是常态,本人不再赘述。 c.有生活仪式感的关怀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可以这样说,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吃饭聚餐是最好的交流和融合的方式,是最简单和有效的文化建设与融入方法,没有之一,特别是对于80/90后律师来说。三杯酒下肚,三筷菜进胃,瞬间,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从律所的角度来说,不论是定期不定期的商务聚餐还是家庭聚餐、野餐,乃至很多律师都在建设的厨房,均是对以上观点最有效的注解。 曾听一位大所师兄说过,他亲眼见证了一个律所从集体午餐到取消集体午餐这么简单的事件引发的律所兴衰.... 其次,重视律师个人的婚嫁满月、父母子女住院就医等重要事件的律所参与。婚嫁满月,律所参与更多以人员出动,出车出力为宜;住院等事件则更加支付慰问金,集体探望等方式为宜。类似形式动因,是考虑到凡事皆以人心为度,我待人以兄弟,人待我以兄弟。 写在最后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律师眼里,也肯定有一万种律师文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视角,总能感觉出不同的温度。但不论何人何时何地,以一颗有温度的,温暖的心去思考,去感悟这个周围,总能收获到一样的东西。谨希望我的这篇小文,如引玉之砖,抛向大家后能引出更多的恢弘之论。